教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精选9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120xx年8月区教育局组织全区教师在运城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标准培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的确定,更体现时代要求。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变成5条基本理念,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三、“双基”变“四基”目标,目标要求更具体,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同时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出"9.47÷2.7"竖式上的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此题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我们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新课程的改革!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2一、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 ……此处隐藏8093个字……然就上去了。实际课堂上,学生有很多的模糊问题。对于学生的模糊问题,我们的大体思路:通过学生的展示,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追问、教师的补偿练习、教师的讲解、教师的变式训练等措施予以解决;也可以是学生进行的小组内的再次的自主学习、合作互助。
具体地分析这个过程,可以有:
⑴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疑惑,小组同学间解答,小组解答不了的请教老师解答。
⑵在合作互助中产生的新问题,小组同学间解答,小组解答不了的请教老师解答。
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展示,教师有目的的进行追问,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或者是提升内容的深度、广度,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中达不到的高度、深度。
⑷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变式训练内容,如果学生的展示中,出现了问题,及时用上变式训练,进行有目的的提升。
⑸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当堂检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检测。
㈢、小组合作互助有实效吗?
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不陌生,但合作的无效、合作的流于形式,一直是合作学习的诟病,我们一直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问题呢?
我们通过听课,大面积的听全校老师的课,交流想法和看法,发挥小组在合作互助中的作用,我们尝试总结以下几点:
1、教师的思想认识到位。课堂上,老师在授课时采取小组合作互助的形式,堂堂课如此,在学生心目种下小组的合作互助是我们上课的主流,而不为了听课而走形式。
2、强调学生坚持先自己思考、自主学习,然后再合作互助的形式。我们课堂上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听老师说:不会的问题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讨论解决)等等,学生立马就讨论起来。只有课前充分的预习,从预习中找到自己的疑惑,带着疑惑到课堂上和小组成员交流。
3、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的内容。小组能够有效合作,老师要根据对学生的预习笔记重新备课,什么地方提出问题,什么时机提问题,问题提出的深度达到什么程度等,都需要老师的智慧情思。因此,老师在设计的问题时要思考是否符合以下条件:这个问题有合作互助的必要吗?设计的问题是否太多、太复杂?预习问题的难度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吗?
㈣、什么时机进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呢?
什么时机进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呢?老师要根据
课堂上教学内容、教学的进度及学生的需要进行。
1、如果是小组内某一个学生的问题,组内解决,组长安排或者是该生的左邻右舍,也可以是小组内自愿的同学。
2、如果是小组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的方式可以是组长主持各抒己见,可以是轮流发表见解。
3、如果小组自主学习基本完成,也没有什么疑难问题了,可以采取小组内检查提问的方式,比如组长提问,组员回答,小组内一对一提问回答,设计问题(就像老师出题、出试卷)其他组员解答,组长检查组员的书面完成情况。还可以是小组内全体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逐一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等。
可以说,小组合作互助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精心设计、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调控。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小组由于各种原因,合作互助总比其他小组慢一拍,致使该小组往往来不及合作呢,老师已经要求展示了。有的小组内分工拖拉,影响了合作效率。由于对合作的内容相对复杂,有的小组划分任务时间过长,致使小组合作互助的时间严重受到影响。这些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去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㈤、如何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吃饱”?
每一个班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反映能力等不相等,要做到面面俱到实在不易。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层教学的问题。
一是自主学习中的分层。这是分层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学优生、学后生、边缘生不同层次的地方。首先就是教师在内容上分层。教师对所教班的学生知根知底,对于预习提纲中的问题,老师做到心中有数,既有多少学生能自主学习全部问题,有多少学生能自主学习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问题,哪些问题有必要在学生展示后适时提出,什么地方学生易出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的思考再思考。其次是在自主学习的要求上分层,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如果让边缘生、后进生的自主学习内容,“跳十跳也摘不到桃子”,这些学生除了不去完成以对抗,就是抄袭完成应对“强势要求”。我们要求不层次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自主(有教师适度的参与和组长的帮助)决定学习的内容和程度。
二是合作互助的分层。这其实就是“发挥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优势”,优等生的优势就是自主学习掌握的多,让他们去采取各种办法帮扶后进生、边缘生,对他们就是一个促进。后进生的优势就是问题,这些学生的问题可能就是大多数学生的问题,也可能就是优等生理解深度不够的问题。发挥一帮一、一帮二的作用,不能因为一个学生而全组在等待,可以让听明白的、学明白的,先行自主学习其他内容,后进生呢,也会在反复的被帮扶中,不断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当然,我们老师上课必须备课充分,准备变式训练、提升练习。
三是展示的分层。展示的分层同样重要,因为展示环节既有“展示信心、展示精彩”的作用,也有“展示问题、展示疑难、展示模糊”的作用,所以说,任何问题,一定要先由后进生展示,后进生展示清楚的问题,学优生还用问吗?当然,展示要有效,必须有老师的追问: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说所以然,绝对不能答出来“ABCDEF”等答案就算完了。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9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此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存在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还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于当堂课无关的事情。
在课改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是按导学案的设计学习,学生把导学案看作是试卷对待,有些学生把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就做下面的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一场“活跃”。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五、六年级作用不是很大。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任务,适时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对于一些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管用一种模式。